“短短的军训不可能管一辈子,但是我相信,一定会给学生留下一辈子管用的东西。”在中国传媒大学武装部军事教研室主任王京明看来,高校军训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猛虎二连,浑身是胆,横刀立马,豪气冲天!”2014年9月8日,秋高气爽,一声声口号响彻在北京顺义军训基地的上空。近2000名中国传媒大学大一新生迎来了军训的第二天,也是大部分学生度过的人生中第一个离开父母家人的中秋节。
近一个月前的8月10日晚,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以下简称“广院”)新闻学院辅导员陈逸飞在新浪微博@广院时光上发布了一段时长近24分钟的视频。这是纪录片《广院军训三十年》的一小部分样片。
尽管还不是最终成片,且内容并不完整,但视频里大量珍贵的实地镜头画面和诸多亲历者娓娓道来的讲述,还是让许多广院的校友和在校生激动不已,纷纷在各种社交平台上转发、评论,回忆起各自难忘的“大学第一课”——军训。
军训体制不断完善
与前两次相比,自1985年起开展的第三次学生军训试点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更加广泛的认同和赞誉,高校学生军训体制在这次试点中得到不断完善。
据中国传媒大学武装部军事教研室主任、2014级学生军训团副团长王京明介绍,广院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跨入全国军训试点高校的行列,“学生军事理论课几乎与军事技能训练同步开展。”
早在1986年8月,广院就积极响应号召,开始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当时租用了六节火车车厢,将1985级的385名本科生送往驻扎在山东莒县的解放军第26集团军某师参加军训。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新闻系1985级校友白岩松当年就是在那里和他的同学们一同度过了15天的军旅时光,掀开了广院军训历史的第一页。
1986级的学生因故没有参加军训,而是开展了植树义务劳动。在此之后的1988年至1989年,连续三届共计962名学生来到位于首都东北部的北京卫戍区某团驻地参加军训,那里是广院军训的第二站——怀柔。
1988级和1989级的两届学生在1989年同时参加了军训,“电视系的学生还组织拍摄了记录学生军训生活的专题片《大学第一课》,在此后很多年的军训动员时我们都会给新生播放。”王京明回忆说。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播音部副主任、著名主持人康辉,当年还是播音系1989级的一名新生,他和他的同学们参加的长达一个半月的军训,迄今为止仍保持着广院学生参训时间最长的纪录。
“广院是比较早地开展学生军训的学校,从试点学校开始。”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兼武装部部长暨2014级学生军训团政委齐金贵表示,“那时的军训时间长、条件艰苦,但是训练科目也丰富,有的接近实战操练。”
实现普及性目标
在先后经历了培养预备役军官、后备兵员和训练民兵的专业性军事教育之后,学生军训工作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前进,现已基本实现了普及性国防教育的目标。
“短短的军训不可能管一辈子,但是我相信,一定会给学生留下一辈子管用的东西。”在王京明看来,高校军训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作为从1986年至今一直从事广院学生军训工作的教师,他完整地经历并见证了近30年广院学生军训工作历史的发展进程。
1998年以后,由于昌平军训基地原址要兴建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广院的军训地点再次面临转场,1999级学生的军训不得不推迟进行。军训举行在即,新的地点却仍然没有着落。
正当学院领导焦急地寻找场地之时,曾在1998年被抽调担任广院学生军训承训部队政委的郝士扬伸出了援手。“如果要从完成任务的角度去说,军训是一个工作;但是往往在工作当中,靠人的感情来交流,这就不仅仅是工作了。”郝士扬对广院师生有着深厚的感情,“当时广院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2014年7月,山西大同,郝士扬指着陈逸飞等人精心收集整理的厚厚两大册广院军训历史资料中的老照片,激动地与远道而来的老朋友王京明一行共同回忆起当年的点滴往事。
“我在昌平那边带完(广院1998级学生)军训之后,回到官厅水库附近的工兵团,我在那儿当团政委。后来他们(广院1999级参训师生)又从北京到我那里搞军训。”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10多年,郝士扬的语气中依旧难掩兴奋。
郝士扬曾两次担任广院学生军训承训部队的政委,从部队转业后在地方机关工作,现任山西省大同市环境保护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正是在他的大力帮助下,1999级875名学生得以于2000年7月来到位于河北官厅的解放军第65集团军某工兵团驻地,顺利地如期开展军训。
在官厅,驻地的战士们克服困难,到野外扎营,不仅为参训学生腾出了营房,还专门为这所大学人数众多的女生修建了新的厕所。那里也因此成为广院与部队鱼水情深的重要见证地。
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播音系1979级校友罗京和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播音系1989级校友王小佳当年曾应邀来到官厅参加了1999级学生军训期间的联谊活动,受到了驻地官兵和参训师生的热烈欢迎。
那一年也是广院最后一次在部队里举行军训。
“就群体而言,学生通过军训可以提高自身的国防意识,学习军事理论课可以使学生掌握看问题、想事情、得结论的方法。就个人而言,最受益的是一日生活习惯的巩固和养成。”齐金贵向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坦言,在这方面,包括广院在内的许多大学做得都不是特别好,还有提升空间。比如,为了鼓励学生长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广院还专门设立了学生宿舍单项奖学金。
进入制度化轨道
200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的文件标志着自1985年起历经16年的学生军训试点工作结束,学生军训进入制度化轨道和新的发展时期。
历史进入了新的千年,广院学生军训的新址选择了位于北京门头沟的永定河畔、有着“京西重镇”之称的斋堂。承训部队由北京市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指定为北京卫戍区某团——一支负责为来访的外国领导人进行军事表演的窗口部队,军训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2000年,广院成为第一批到斋堂开展军训的大学;2011年,广院又成为斋堂承训的最后一批学校。由东五环外的定福庄一路向西直至109国道穿境而过的斋堂镇,3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23441名广院学子在12年间先后沿着这条路开启了各自的大学生活。
200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中国足彩网: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标志着自1985年起历经16年的学生军训试点工作结束,学生军训进入制度化轨道和新的发展时期。
“我唯一的一次上央视的镜头,尽管已经十几年过去了,印象还是特别深刻。”回忆起曾在解放军66329部队于2003年和2004年两度出任广院学生军训教官,并在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军事益智节目《红军蓝军》中担任教练的经历,现在北京卫戍区工作的刘树全充满了自豪之情。
“歪嘴和尚念歪了经,遂使军训成了热门话题。军训是国防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成长多有裨益。关键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宽严相济,安全第一。”2014年8月28日,田维义在个人实名认证的微博上写道。
在线上,他是有着近13万粉丝的微博“大V”;在线下,他是广院师生人人知晓的“亲民书记”,曾长期分管学生军训工作,2014年7月底刚刚从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
王京明也很认同“宽严相济”的理念。在他看来,“宽”指的是对军训时长、训练科目等可以不必过于苛刻,而在教学生做人等日常养成教育方面则一定要“严”。
“对军训最有发言权的,不是对军训知之甚少的专家,而是参加过军训的学生。据我所知,多数同学把曾经的军训生活作为美好的记忆而珍藏,当作宝贵的人生财富。”田维义说。
迈向规范化发展
2012年9月下旬,在四川成都召开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军训工作现场会上传出消息,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应由普及化转向规范化发展。
2005年10月16日,首都庆祝学生军训20周年大会在北京丰台体育中心体育场举行。以播音专业和表演专业新生为主的169名广院2005级女生经过层层选拔组成了阅兵式女兵第一方阵,她们以严整的军容、整齐的动作与北京市其他23所高等学校、高级中学的20个学生方队接受了检阅,并进行了分列式和军事科目表演。
刘鹏是方阵中的一员,那时她还是播音系的一名新生。“先是跟全校2100多名新生一样军训了半个月,然后经过选拔进入方阵队伍。”刘鹏笑着回忆,尽管内心感到非常荣幸,但此后不断的训练对她们来说却是个极大的考验,“每天的训练量、难度、强度都非常大。我们先后转战了门头沟、大兴、丰台等地,第一次尝试10多个人住在同一间屋子里,而且是两个女生睡一张床,很多女生都没有经历过那样艰苦的环境。”
走在方阵前面担任排头兵的是两名方队长,导表系新生央吉玛是其中之一。8年后的夏天,这个漂亮的门巴族女孩获得了东方卫视首届《中国梦之声》的全国总决赛亚军,一举成名。
2012年9月25日至26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军训工作现场会上传出消息,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应由普及化转向规范化发展。
从那一年起,位于京城东北的顺义军训基地成为广院学生新的军训场地,无论是训练场、礼堂,还是餐厅、宿舍,较之以往,各方面的条件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虽然有一点苦,但还是会想念。”第一批在那里参训的文学院2012级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文雅珏认为,军训的日子会成为“大多数人的情结”。
宿舍楼前的空地上,几名刚刚结束了一整天军训的2014级学生正拿着手机跟家人通话。一辆标有“应急通讯”红色字样的依维柯汽车停在附近,在中秋圆月清辉的映照下,分外显眼。据齐金贵介绍,基地的移动信号不好,“为此校学生工作处联系中国移动在基地的学生宿舍增设了一辆应急通讯保障车。对于数千人训练间隙和休息时间才可以打电话的情况,有所缓解。”
眼下,这批大一新生刚刚结束了他们的“大学第一课”,已于9月19日顺利返回到校园。可以预见的是,不管这十几天的军训让他们感到多苦、多累,若干年以后,再回想起这段军旅时光,都将是各自人生中最难忘怀的一抹记忆。而每一名参与其中的教师、教官和学生的个体记忆,年复一年汇聚起来,就形成了一所大学对于军训的集体记忆。